润物细无声的民族瑰宝
时间:2022-11-20 08:27:46 作者:梁士明 文章来源:京南信息 浏览量:1053

    

微信图片_20221120082944.jpg


   法制时讯邵光记讯:辛丑仲夏,有缘结识了年轻的老中医刘大夫;说年轻是她年岁不大,靓丽中焕发着蓬勃的活力;说老中医是她已经行医30年,4代中医,祖传手艺,医术高明。她每周利用休息时间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进行义诊,或针灸或推拿或药剂调整,总之一天到晚望闻问切,就没有闲暇时间微信图片_20221120082949.jpg

      

     一次,我偶感小恙,吃过刘大夫的几副中药康健后,便成为她的忠实铁粉,并加入她的中医论证群聊。闲暇时候,听听她讲的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,人体疾病有几种表现:温凉寒热,暑湿燥火,六淫致病,“以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,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”的辨证医道,颇有心得。

我时常惊叹中医和中药的深奥和神秘。不同的草药,经过煨炒烘焙炮制出来,依靠老中医的感觉器官,望闻问切,获知人体内脏的信息,而后将中药炮制一起,煎煮服用,让一个病态危重的患者康复起来,这简直就是医者,大唉神奇。

微信图片_20221120082955.jpg

    黑龙江大赉县有一位中医,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林氏四代传人,又是医大毕业的学生。他讲述了一个真实经历:当年大学毕业不久,分配到医院工作,他遇到了一个60岁的脑血栓(气虚型)患者,给患者开的是补阳还五汤,都是书上的剂量,服药两周效果并不不明显。后来就请教老爹(老中医),老爹摸摸患者脉搏,又听听心脏,看了看CT片子,然后在原有药方的基础上增加了剂量(原是黄芪4两,老中医改成8两),让患者回家服药,当天晚上患者立见奇效,竟然能走路了!

微信图片_20221120082959.jpg

      谈到此处,他感慨万分,国家提倡大医治未病,未病先防等,一切为了人民,人民至上,却把农村的民间的老中医,没证的都下岗了,看似简单,其实失去的更多·······痛惜惋惜。

      他的感慨也勾起我浮想联翩:还记得小时候的乡下农村,村里的看病的场所叫开药铺的,跟看病的大夫叫郎中(可见对老中医的尊重)。无论男女老少,说不准啥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,家里主事的必说,我去给你请郎中。偏僻乡野,指望的就是这些被称作郎中的老中医。老中医是千家万户离不开的人,他能为人祛病疗伤,送去健康平安,很是受人尊重。无论贫富,无论早晚有请即到。老中医都把医德看得很重,他明白治病救人是至高理念。无论酷暑严寒、白昼更夜,老中医有请必到,而他的到来自然就来了福音,一家人恭敬有礼,屏住呼吸,凝视老中医慈祥平静的神态,试图从脸上读出某种吉凶。老中医也是神奇,手在脉搏上把过,浮沉迟数,仿佛摸到了五脏六腑,脾胃虚寒、肝阳上亢,一准说得准,而后问些症状,话语带些委婉:“无甚大碍,两服药即可痊愈。”这话说出来,极似一剂吉祥告慰,家人便长松一口气,患者的病情似乎也就轻了一半。老中医掏出药笺和毛笔,行云流水般开出药方。那字迹极是潦草,很多人是看不懂的。临走老中医嘱咐家人,生姜3片、大枣10枚做引子······

      而今,农村这些令人敬佩、信服的老中医越来越少几乎绝迹了,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西药房和大大小小的西医医院。也许是导向的原因,现在的人都喜欢西医,西医虽然治标不治本,但省事,见效快,几片药粒,仰脖咽下,几天病就好了。中医太烦琐,中药需要煎服,谁还愿喝那些苦药汤啊!反正积下大病有医院呢,也都能住得起。

     然而,我们的国之瑰宝------中医中药,在国外却悄悄涌动起一股热潮。韩国、日本把中国民间汉方都注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,改良上市士卖到全世界,创下了客观的外汇。再看国内虽然没有刻意的去打压中医,但中医夹缝中生存,发展极其艰难。民间中医(一些古方,特色)渐渐失传,抢救中医,发扬光大,是迫切的需要,更需政策制度保障、扶植。

      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的是,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竟然给了中医中药大显身手的良机。这个在西医西药面前猖獗、顽固的恶疾,在神奇强大的中医中药面前竟是一败涂地!外国人说,中国为啥能有效的控制疫情,就是他们民族有着团结一致的力量和一些钟南山一样的老中医,这下也为中医中药这一国之瑰宝的辉煌复兴打出了响亮的广告。

      老中医讲的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,和社会与环境统一性,中药是讲究四气五味,君臣佐使,阴阳制约,我从中却听出了玄妙的味道:人体犹如一个国家,一个社会,气脉不通,则生病态,须调理,须医治,不治则乱,贻害无穷。这恐怕是国之瑰宝的另一种神奇吧。

微信图片_20221120083004.jpg

作者:梁士明,山东高唐县人。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教师、中华艺术名家联谊会执行会长、东井冈干部学院研究员